沒有大規(guī)模的燒錢推廣,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,傳了很久的拼多多跨境電商平臺在9月1日悄悄登陸了美國市場,并命名為Temu。 雖然僅上線不足半月,但Temu自帶拼多多光環(huán),還有 “商品1美金起”的噱頭,在近來美國物價通脹的背景下,也確實賺足了“話題熱度”。 但在美國市場,前有同樣以低價切入的SHEIN,后有盤踞已久的亞馬遜,拼多多首次出海,其成功征服國內用戶的“低價策略”,能否再一次征服美國用戶,或還是未知之數。 出海不見“砍一刀” 目前來看,在Temu的網站或APP上都沒有出現國內用戶熟悉的拼單或“砍一刀”操作指引,但在APP商城的下載頁面里,Temu的后綴是“Team Up,Price Down”,中文意思就是“組團購買,價格更低”。 因此不少業(yè)內人士也在猜測,Temu尚未提出類似“拼團”的玩法,或由于其仍處于測試期,不排除Temu會在未來推出類似“砍一刀”的營銷玩法,但鑒于美國不同的法律和民風,其拼單模式未必是國內拼單模式的100%復制。 雖然,美國用戶還未能享受“1美刀搶IPhone”這樣的營銷福利,但源自拼多多的“低價”基因,則已經率先幫助Temu在美國打響頭炮。 目前Temu的主營商品種類包括了配飾、家居園藝、女裝、童裝、寵物用品、美妝、鞋包、戶外運動、電子產品等全品類,但在上線初期,商品主要集中在首飾、女裝、鞋包等類別。 Temu對于新注冊用戶提供首單優(yōu)惠20%,購買滿49美元起包郵,且45天內可免費退換貨的政策。而在9月2日至6日上線初期,更推出用戶首單折扣30%,免運費,首次購物免費退貨等極具吸引力的優(yōu)惠補貼活動。 而從商品價格上來看,Temu的定價要比亞馬遜、沃爾瑪等主流電商平臺低出不少,例如不少女裝價格都在10美元左右,許多飾品的價格甚至不超過1美元,還有1分錢商品專區(qū),在這樣低價的基礎上,Temu還提供7-8折的優(yōu)惠。 雖然有著巨大的折扣優(yōu)惠,但整合一些媒體和網友的觀點來看,僅上線不到半月的Temu目前仍未在國外用戶群體中造出太多水花,更多是熟知拼多多的華人用戶選擇先薅羊毛,且除了“低價”之外,用戶對Temu的評價也并不算高。 有網友表示,其界面雖然簡潔,但卻過分簡單,詳情頁的說明也不夠清楚,感覺Temu仍處于初期招商階段,還未做好完全面向市場的準備。 雖然,拼多多曾表示Temu在定位上更偏向中端用戶群,但從目前已上線的產品類型來看,產品種類還不夠豐富,比如男裝跟電子類產品的數量仍較少,更多的是女裝和配飾,跟其中端定位也有一定差別。 海外市場強敵環(huán)伺 采取“低價大放送”策略的Temu,也讓不少美國用戶想起了SHEIN。事實上,除了主題顏色不一樣之外,從銷售類目、排版風格等方面來看,Temu跟SHEIN都有不少形似之處,更重要的是,兩者同樣都以“低價”開始切入市場。 SHEIN從2012年開始,便通過自建獨立站的形式在全球范圍內銷售快時尚女裝,僅在2017-2020年,其收入就達到了約180%的年復合增長率。2020年,其營收已達100億美元,跟拼多多當年近600億人民幣的營收不相伯仲。 據SensorTower數據顯示,今年二季度,SHEIN以680萬次的美國移動安裝量,超過了亞馬遜630萬次的下載量,盡管亞馬遜的GMV仍大幅領先于SHEIN,但可以看出SHEIN的發(fā)展勢頭非常強勁,在用戶心智上的影響力也在進一步擴大,這或也是Temu想要學習SHEIN的原因。 但回過頭看,SHEIN也有著“天時地利人和”。一方面是其對用戶的精準定位,以訂造婚紗起家的SHEIN創(chuàng)始人許仰天,從一開始就將目標用戶定為18-35歲女性,且早于2011年便通過網紅帶貨來打造流量。 而更深層次挖掘SHEIN成功的關鍵,則源自其能充分發(fā)揮了國內供應鏈的優(yōu)勢,以“低價、快速”的生產制造,降維打擊了海外的服裝品牌。作為對比,ZARA的年上新數量約為1.2萬件,而在SHEIN的官網上,則直接寫著“單日上新1000件新品”,比ZARA一周上新的數量還多。 美國的《商業(yè)內幕》曾透露,SHEIN自建了一套管理供應鏈的系統,通過自己的管理軟件,和供應商共享客戶實時數據,實現柔性制作,這也是其能預測市場流行趨勢,并提供更低價產品的主要原因。 “低價、快周轉、內容運營”是SHEIN快速崛起的幾大原因,而現在Temu也試圖從供應鏈上開始對標SHEIN,只有這樣,Temu才能將拼多多的“低價基因”繼續(xù)復制下去。 據悉,拼多多已向SHEIN的供應商發(fā)出了定向合作邀請,此外,Temu還采取了“0元入駐,0傭金”的合作模式,來吸引更多實力賣家進駐。在Temu的“寄售”模式下,賣家只需將貨物交給Temu,其便會負責清關、運輸和銷售。 不過,也有一些賣家表示,雖然遞交了進駐申請,但仍未獲得批準,這可能與Temu更傾向邀請直營工廠加盟的策略有關,畢竟要復制SHEIN的供應鏈優(yōu)勢,沒有強勁的供應鏈做支撐,便難以長久維持“性價比”的產品銷售戰(zhàn)略,在柔性供應上也難占優(yōu)勢。 而業(yè)內人士認為,Temu嚴格篩選賣家,可能也是學習了SHEIN模式,在國內先篩選好商品,再統一到境外履行訂單,這樣有利于把控商品質量,也能降低拼多多以往因為質量參差帶來的差評。 對拼多多來說,能否學習到SHEIN的精髓,在于其能否借助拼多多在國內強大的供應鏈優(yōu)勢,進一步增加產品的銷售種類,同時保持快速的響應能力和成本優(yōu)勢,只有這樣,Temu才能進一步打造與SHEIN的差異化,真正往中端市場上走,而不是成為SHEIN的“復制品”。 電商巨頭扎堆出海 事實上,除了拼多多以外,出海的國內電商巨頭并不少,阿里早在1999年就開始探索跨境電商業(yè)務,還有京東、字節(jié)等,它們眼饞的可不只海外的市場增量,還有跨境業(yè)務帶來的新想象空間。 字節(jié)張一鳴曾多次強調出海布局的重要性,他表示,中國的互聯網人口,只占全球互聯網人口的五分之一,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資源,追求規(guī)?;漠a品,五分之一無法跟五分之四競爭,所以出海是必然的。 以拼多多為例,跟所有電商平臺一樣,拼多多也在面臨市場容量觸頂“天花板”的無奈。雖然其在今年二季度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財報,歸母凈利潤更實現了同比268%的增長,但拼多多也在對外發(fā)布會上坦誠,這份“亮眼”財報更多是“省出來”的,不能當做未來效益的參考。 實際情況是,拼多多近幾個季度的營收增長已在放緩,用戶規(guī)模也僅有個位數的增長。過去幾年,拼多多都沒有成功地推出新模式或新業(yè)務,嘗試通過百億補貼把營銷資源往數碼家電,奢侈品的類目上傾斜也沒有起效;被寄予厚望的多多買菜則仍未能盈利,為了維持增長,拼多多才把目光投向了海外。 但海外這條路,對拼多多來說仍充滿了未知。阿里是最早嘗試做跨境電商業(yè)務的巨頭,其CEO張勇曾表示,跨境電商不是一時風口,而是未來整個中國經濟、全球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引擎。 近年,阿里先后收購了Lazada、Trendyol等平臺在東南亞市場開展跨境電商業(yè)務,但截至目前其國際業(yè)務總體占比也僅7%左右,跟上一財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。 借助tiktok在海外擁有深厚基礎的字節(jié)跳動,在今年初也關閉了旗下對標SHEIN的女裝跨境出海平臺Dmonstudio。京東的出海之路也同樣不順暢,“東南亞版京東”Tiki并沒有帶來太大回響,目前京東已經把出海重點放在建設全球供應鏈上。 拼多多作為最遲出海的一位,雖然起得晚,但也確實有了更多學習經驗的機會。首先,拼多多沒有跟大多數巨頭一樣,選擇以東南亞為目標市場,而是選擇了北美市場,當中或有美國電商市場快速增長的考量。 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,截至2022年5月,美國過去12個月的電商銷售額達到了9750億美元,相比三年前幾乎實現了翻倍增長。此外,去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行業(yè)交易規(guī)模110000億元,同比增長13.4%,觀望國內國外兩個市場,跨境電商仍存在著很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 其次,拼多多此次并沒有再走阿里、京東的老路,而是參考了SHEIN的成功,以優(yōu)化供應鏈為核心,延續(xù)了“低價”的核心,嘗試從D2C模式上尋找突破口。最后,在對標SHEIN的基礎上,拼多多也有自身在物流基礎和支付系統上的優(yōu)勢。 從以上幾點來看,拼多多此次出海,雖然創(chuàng)新不足,但在吸收了幾位行業(yè)大佬的經驗之后,或也能幫助其少走一些彎路。 拼多多CEO陳磊曾表示,拼多多的海外業(yè)務不會一蹴而就,結合幾位互聯網巨頭的經驗來看,出海確實是一根難啃的骨頭,而經驗的價值便更加珍貴了。 不過,拼多多的“王炸”營銷策略,如拼團、“砍一刀”等也還沒派上用場,拼多多CEO陳磊也表示,不會重復別人做過的事,會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(fā),創(chuàng)造獨特的價值。不過老外們是否愿意買賬,還得需要實踐來檢驗。 |
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,4月6日
IT之家 4 月 6 日消息,據財聯社報道,韓國官員周日表示,